青春飞扬冰丝带,速滑小将突破极限,书写冰上新篇章
“冰丝带”的金年会官网青春律动
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,“冰丝带”如今已转型为集赛事、训练、大众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中心,本次邀请赛汇聚了金年会平台来自20个国家的青年选手,赛道上的每一次蹬冰、每一次弯道超越,都诠释着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”的奥林匹克格言,场馆运行团队负责人张立新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赛事,让‘冰丝带’成为年轻运动员追逐梦想的起点。”
冰面上,李梦然的夺冠历程尤为激动人心,发令枪响后,她以流畅的起跑抢占内道,途中滑行如行云流水,最终以1分12.38秒的成绩冲过终点,将原青年世界纪录提升了0.5秒。“站上‘冰丝带’的瞬间,我仿佛能感受到冬奥选手们留下的拼搏印记,”李梦然在赛后采访时说,“这片冰场给了我无限力量。”她的教练王海涛补充道:“年轻运动员的潜力需要舞台去激发,而‘冰丝带’正是这样的地方。”

科技与可持续的融合创新
“冰丝带”的赛道以“最快的冰”闻名,其背后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、智能控温系统等科技成果的支撑,2025年,场馆进一步升级了动态监测系统,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冰面温度与硬度数据,为运动员创造最佳竞技条件,来自荷兰的选手范德博格赞叹道:“在这里滑行时,冰刃与冰面的贴合感无与伦比,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。”
场馆的可持续运营理念也与青年运动员的环保意识高度契合,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年供电量超100万千瓦时,冰面余热回收用于供暖和除湿,这些措施使“冰丝带”的碳排放量较传统场馆降低60%,国际滑联技术代表卡尔森评价道:“这座场馆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是未来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样板。”
从赛场到大众:冰雪热土的培育
赛场之外,“冰丝带”的公共开放日、青少年训练营等活动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踏上冰面,10岁的小观众王梓涵在观看比赛后兴奋地说:“我以后也想在这里滑冰!”据统计,2025年以来,场馆已接待超过30万人次参与冰雪体验,其中青少年占比达45%,这种“以赛促普及”的模式,正推动冰雪运动从竞技场走向日常生活。
数字化技术为大众参与提供了新途径,通过VR模拟滑冰、线上赛事直播互动等,“冰丝带”打破了时空限制,让更多人以虚拟方式感受速滑魅力,体育评论员刘健认为:“体育场馆的终极价值在于连接人与运动,而‘冰丝带’正在实现竞技精神与大众热情的共鸣。”
青春梦想与城市记忆
对于许多年轻运动员而言,“冰丝带”不仅是突破极限的赛场,更是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篇章,男子500米冠军、日本选手小林佑树说:“每次来到这里,都能被观众的热情感染,这种氛围激励我们不断挑战自我。”而中国小将陈宇飞在1500米项目中虽未站上领奖台,却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:“我会记住今天的每一秒,它让我相信未来可期。”

夜幕降临,流光溢彩的“冰丝带”外墙如丝带舞动,映照着场内外年轻的脸庞,这座因冬奥而生的场馆,正以包容与创新拥抱新时代,成为全球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枢纽,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在赛事致辞中所说:“体育的本质是传递希望,而年轻人正是希望的载体。”




